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33章(2 / 2)

渐渐地,帷幕之后,隐约可见一人端坐其中。

那人双手平放于膝,姿态端庄肃穆,身形轮廓在光影下顯得影影绰绰。

看不真切,却更平添了几分神秘之感。

圣人!

人群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呼喊,围观的百姓见状,激动之情一时间难以抑制,纷纷跪伏在地,叩首不止。这一下仿佛会传染,眨眼间,官学正堂內外,黑压压跪倒一片,动作整齐划一,仿佛提前演练过无數遍。

此前,圣人没有露面,先前只是隔着竹签答疑,已是莫大恩典,如今亲见圣容(虽然隔着帷幕),这份冲击力何止倍增!

百姓口中低声念诵祈福,祈求圣人庇佑自身、家人乃至乡土能够远离灾祸,安居乐业。

好些人热泪盈眶,仿佛见到了真正的神迹。

与此同时,正堂两侧特设的长案之后,數名专职记录的书吏早已屏息凝神,准备就绪。

书吏皆神情专注,双耳细听。只待那金玉之言一出,便要奋笔疾书,力求将每一个精妙的论点,每一次巧妙的反驳,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。不敢有絲毫错漏,以免贻误后学。

官学一墙之隔的梁园內,謝乔与蔡邕也已安然就坐,靜观事态发展。

荀爽倒是没有来凑热闹,只是让謝乔事后告知他这场辩经的结果。

謝乔猜测,这老头八成是这几天憋坏了,想吃炸土豆想疯了。

此时,在济困堂安顿下来的公孙延在三位弟子的搀扶下,来到了辩经的现场。

他虽然目不能视,却也要亲耳听一听鄭玄当众出糗。

这些年来,鄭玄在经学上的名声越来越响,甚至有人将其与先贤并列。

今番,居然敢与圣人辩经,何其狂悖!

他咋不上天。

官学內,鄭玄身形微正,依旧抛出之前的问题:圣人在上,老朽向时之问,尚未得解。敢问圣人,为何引《左传》之例,以证《公羊》之微言大义?此法,将《左传》史事与《公羊》义理牵系一處,解之固然顺畅,然细究之下,终究与《公羊》素来所倡本意,有所偏离,乃至相悖之處亦非罕见。此中关窍,还望圣人明示,以解老朽之惑。

帷幕之后,寂靜无声。只有那道挺拔却单薄的身影,在光影的勾勒下岿然不动。

现场鸦雀无声,所有人屏息以待。

官学內坐着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宿儒,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好奇与凝重,他们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身体,想要看得更清楚,听得更明白。

鄭玄目光灼灼,凝视着帷幕,仿佛目光能穿透一般。

他在等待着石破天惊的回應。

幕布后,謝均暗自调整了一下呼吸。双手在宽袖之下微微攥紧,掌心有些发凉,随即有意识地松开,让自己的气息沉稳下来。

没有慈明先生在旁提点,亦无伯喈先生在侧支援,今日,他必须独自一人,在这万众瞩目之下,

面对这位在经学领域德高望重,如同泰山北斗一般的郑夫子。

谢均心中了然,这不仅是一场学问的较量,更是一次对自身学识与勇气的严峻试炼。

他须全力以赴,方能不负所学,不负众望。

谢均抓起了袖中特制的、用以放大声音的角器,望向帷幕后那道清癯瘦削的身形,往事历历。

建宁二年冬月,关西故道,大雪纷飞。

那时候,烽火连天,饿殍遍野。年七岁的谢均与家人在逃难中失散,他衣衫褴褛,紧紧抱着膝盖,蜷缩在一處被烧毁的村落残破的屋檐下,瑟瑟发抖。

不知过了多久,一位身着布衣,面容温和的长者拨开半人高的乱草,走到了他面前。

那便是游学至此的郑玄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