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总宪鼓励道:“既然看出了林泰来的思路,接下来又该如何?”
顾宪成提议说:“出于安全起见,我们攻讦林泰来的同时,应当连郑国泰也一起攻讦了,这样就没人能构陷我们勾结郑国泰。”
“不可!”辛总宪急忙开口,并且坚决否定了顾宪成的提议。
然后辛总宪补充说:“不可节外生枝!郑国泰本就没有过错,任意攻讦实属胡来。
关键是郑国泰乃是宫中宠妃的兄长,如果毫无理由的胡乱攻讦,很可能会引发九天雷霆。
若皇上把我们的言官都降调贬谪,那谁来继续攻讦王之垣?岂不因小失大?
顾部郎谨记,这次我们的目标终究是户部尚书,而不是林泰来。”
顾宪成还想说什么,但辛总宪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:
“构陷我们与郑国泰勾结的思路,可能是林泰来故意卖个破绽,故意让我们了解到。
其实就是为了引导我们攻讦郑国泰,惹怒皇上,这样他就能浑水摸鱼,或者叫围魏救赵。
到了那时候,言官哪还有精力攻击王之垣。”
赵南星衷心的称赞说:“总宪高见!明天就要将计就计,如那林泰来所愿,发动更猛烈的攻击!”
这一波,顾宪成在第一层,看出了林泰来的行为思路;
而辛总宪在第二层,看破了林泰来隐藏起来的动机。
总而言之,只要只要不去攻讦郑国泰,就可以破解林泰来的迷局!
顾宪成还想说点什么,但辛总宪已经没兴趣在林泰来问题上纠缠了,开始构思怎么安排言官发起新一轮攻势了。
最后顾宪成只能深深的叹口气,希望自己的预感是错误的。
写的是不是有点绕了?
(本章完)
------------
今日无更,明日一起
今天不是没有写,而是不好发出来。
因为下面这段剧情各种细节太多了,精彩之处也在于细节,又必须做到前后呼应。
细节是需要反复推敲的,所以前面写过的细节,随时可能要再根据情况修改,但如果发了出来,那就没法修改了。
想来想去,还是决定明天理顺了再更吧,明天大概三章左右,争取把这段剧情更完。
请大家理解一下。
至于欠更,我又不是忘了,不就是还欠三章吗,等哪天一哆嗦就补完了。
------------
技术问题政治化(上)
大明政治其实是公文政治,内阁制度成型后,中枢的奏疏运转流程理论上应该是以下这样的。
第一步,司礼监文书房在会极门(之前叫左顺门)代表皇帝收取奏疏,然后将奏疏呈交给皇帝御览。
第二步,等皇帝看完后,奏疏下发给内阁,由内阁进行票拟。
第三步,然后将票拟交给皇帝,如皇帝没意见就让司礼监批红,再发回内阁草拟正式诏书。
但这个流程实在繁琐麻烦,皇帝自己都不耐烦,渐渐的就简化了。
如今实际操作中,司礼监文书房收了奏疏后,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直接交给内阁,内阁先票拟,然后再连带奏疏呈给皇帝。
四月十二日武试第二场结束的那天下午,林大官人四处串门子,砸了几家大门,但也都现场赔了银子,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。
四月十三日,首辅申时行来到文渊阁上班,刚在房中坐定,就看到文书房小太监王安送了奏疏过来。
奏疏归类挺整齐,比如边镇来的归为一堆,从都察院来的归为另一堆等等。
鉴于最近的形势,申首辅先翻看了从都察院过来的奏疏。
他在心里默默数了一下,前几天只有四份奏疏攻讦王之垣,今天就增加到了八份。
再细看内容,大都是连王之垣和林泰来一起弹劾。措辞无非是狼狈为奸、沆瀣一气这种,以及指责王之垣包庇林泰来。
还有说林泰来德行有缺,不宜取材,应当逐出武试的。另外还有更懂行的,居然揭发林泰来在王家庇护下为害地方。
看完后,申首辅深深的叹了口气。
如果庇护林泰来为害地方的人是王家,那申家又在哪里?
旁边亲信李姓中书舍人问道:“阁老何故叹气?”
申首辅指着奏疏说:“今天这么多人弹劾林泰来,居然没有人捎带老夫。
就在十天以前,他们还说我肆意纵容门客林泰来横行不法。”
李舍人无语,申首辅你的语气怎么还挺失落?
别人又不傻,他们主要目的是为了拉王之垣下马。在首辅明确表态之前,谁愿意招惹首辅?
所谓票拟,大体意思就是内阁代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。
申首辅对这八份奏疏的票拟是:“下都察院详细勘查回奏,并委派御史巡视武试考场。”
李舍人看到这个处理结果,十
好版主